•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在场成员
    • 最新动态
    • 工作机会
    • 联系方式
  • 设计作品
    • 2023
      艾儿思幼稚园 金河湾园 南方学院附小 综合改造
    • 2022
      东方红幼儿园 景观设计 合美湖山园 景观设计 烂缦胡同82号共生院 艾儿思幼稚园 常青园
    • 2021
      艾儿思幼稚园 西湖园 百善云计算中心 融融奥森 研学基地
    • 2020
      合美紫龙府园 建筑景观 艾儿思幼稚园 梅溪湖园 艾儿思集团总部 室内空间 东城四合院改造 延庆乡间居所
    • 2019
      霄云路八号儿童馆 艾儿思幼稚园渔人码头园 艾儿思幼稚园 苹果园 艾儿思幼稚园 海上海园 蒂美优儿童舞蹈中心 园上园 乡村民宿
    • 2018
      若蔻亲子餐厅 群星城 艾儿思幼稚园 光谷园 若蔻亲子餐厅 宜家荟聚 香溪 胡家坪遗产村落 度假南山 乌鲁木齐 百仕成办公室改造 丁香舍住宅
    • 2017
      合生霄云路八号 幼儿园 在场建筑 工作室空间设计 百里乡居二期院落改造 沙井胡同四合院改造 西店记忆-II
    • 2016
      艾儿思幼稚园 后湖园 西店记忆-I 百里乡居 大石窑客栈 罗汉石村院落改造
    • 2015
      万科 V咖啡 西安 云层办公楼 儿童岛 御贝将府幼儿园-绿院子 美吉姆总部办公室改造 杏花径住宅
    • 2014
      高新技术展览馆 慕田峪瓦厂酒店餐厅扩建 美德公园商业项目 淘乐思CBD幼儿园蓝院子 未来城景观设计 F宅
    • 2013
      物流港销售中心 淘乐思国际小学 万科幸福系体验馆 鹰之巢住宅 淘乐思儿童早教机构 田仙峪果园住宅一
    • 2012
      华筑工程设计公司室内 艾涂图儿童美术中心 御贝国际SPA主题会所 田仙峪果园游客中心 国学胡同四合院翻扩建 儿童农庄 宋庄会馆改造
    • 2011
      莲园俱乐部 吴门烟雨 金海岸购物广场 田仙峪果园联排住宿 慕田峪瓦厂酒店扩建
    • 2010
      淘乐思果园幼儿园红院子 鲩子湖城市综合体 红石画廊 鄂尔多斯 20+10
    • 2009
      凤凰山峰顶建筑 白米仓胡同四合院改造
    • 2008
      世博会万科馆 平台上的别墅 深圳市档案中心 美吉姆国际儿童教育中心
    • 2007
      西四新北街概念设计 车场上的城市 零柒大声展
    • 2006
      通州物流基地办公楼 淘乐思幼儿园 当代园
    • 2005
      通州规划局办公楼改造 高新区企业城规划
  • 器物图形
    • 2013
      莲园长凳 骑士烟灰缸 莲园V房客户端界面
  • 写作翻译
    • 2019
      乡村建筑遗产与再利用
    • 2014
      建筑师在做什么
    • 2013
      长城脚下的瓦厂 消隐的街角
    • 2012
      建筑奖的时间维度 未竟中国
    • 2011
      勒 • 柯布西耶的细部设计
    • 2010
      CCTV 之歌
    • 2009
      似非而是的对称:导读 似非而是的对称 中国当代建筑关键词 建筑的孤寂 场所的低语
    • 2008
      中国建造的现实感 山亭夏日 我的建筑教育 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
    • 2007
      貌似神离的“复制”
    • 2006
      灰色的天空
    • 2003
      都市漫游 一一宅
    • 2002
      赞美物质 空间概念设计
  • 一一宅 [1]

    钟文凯

    居住建筑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单体住宅(House)和集合公寓(Housing)。单体住宅一般是为特定的家庭或个人专门设计,通过一系列连续统一的室内外空间的组织来定义私人领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集合公寓则往往是大批量生产,相同或类似的“户型”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重复叠加,除了公共走道、楼梯和电梯间以外,邻居之间在空间上彼此封闭隔离。这种分类当然是过于简单的:比如,现在国内外有很多由房地产商开发的低密度社区或“别墅小区”,里面的单体住宅实际上也是按照几种标准户型和有限的变化来成批建造,在美国甚至有通过邮购订货、由用户自行组装的预制单体住宅。另一方面,一些建筑师在设计集合公寓时试图通过强调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增进邻居间的交往,或者利用剖面上的组合变化来尝试非重复性的公寓形式[2]。虽然成功地丰富了单元之间空间关系,他们却未曾进一步质疑或放弃个体单元本身的单纯性与排外性。

    这组小住宅完成于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 Mark Wamble指导的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与常规的从总体到细部或者说从上到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相反,设计命题由个体居住单元出发,通过单元内的空间构成,门、窗等基本元素的设计,单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居住单元在城市中的分布模式来表达宏观城市设计概念。如何把14个单元分布在城市中的7个不同基地上? 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其中的两个极端,一是集中式:所有单元全部集中在某一基地上,其余基地留空;二是均分式:每个基地上各建两个居住单元。这两种策略背后隐含着截然不同的城市规划构想。14和7是随机的数字,也可以用一百万和N来代替,但这貌似偶
  • 然的起点所引发的一系列设计过程,却不再偶然。

    14 = 3x3 + 2x2 + 1x1 + 0

    我决定把14个居住单元进行“静态”分布:7个基地中的3个上各有3个居住单元,另外2个各有2个单元,再有1个基地只建1个居住单元,最后一个基地留空。

    再假设每个基地上都以不同方式“住”着3个人——不管基地上有多少居住单元。由于单元的数量总是少于或等于居住的人数,表面上看来没有人可能同时占据多于一个单元。但是,单元的“短缺”决定了它们必然被争夺、侵犯、谈判、交换、分享。这种动态的关系使人们无需拥有或者租借某一单元也能“使用”其空间。这里的“使用”是广义的,可能是临时性的,比如探访,甚至只是路过看见。原来的“短缺”被瓦解了: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或者说“拥有”多个单元,一种人与使用空间一一对应的城市概念被另一种远更复杂、交叉重叠的多元关系所代替。

    这一结论几乎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中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人与人、人与物质环境互动共存的网络,这种关系的建立甚至可以说是城市存在的根本理由。这组小住宅的设计意图,在于把这一概念推进到城市结构的基本层次,挑战最小居住单元的单纯性与排外性。以下选取的四例实际上介于私宅和公寓的边缘,也可以称为“非私宅”[3]或“微型公寓”。它们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今天居住建筑设计里的一些热门话题:私密空间在现代都市里的消解,传统家庭模式的变迁,家居环境里工作空间的兴起等等。
  • 一一宅:两个单元;一对同/分居的男女,无形的第三者

    两个单元各由一组完全等同的空间序列构成:底层车库、储物间;楼梯上至半层厨房;二层起居室、餐厅;三层卧室、卫生间、书房。它们分处房子的两端,像双螺旋染色体一样彼此缠绕,时而分离,时而交错。两厨房之间墙壁上的小窗,连接起居室的天桥,共用的上下连通的壁炉,最后在顶层中间背靠背的书房,构成了两人间的共享区域。

    A-1. 甲单元
    A-2. 乙单元
    A-3. 共享区域
    A-4. 透视
    A-5. 模型

    1. 车库
    2. 储物
    3. 厨房
    4. 餐厅
    5. 起居室/壁炉
    6. 卧室/壁炉
    7. 浴室
    8. 书房
    9. 桥
  • 一二宅:三个单元;房东和两房客

    三人各有独立的车库入口,共享底层围合的院落和二层半露天起居室。房客的厨房向内部的公共空间“蚕食”,而房东的厨房以及浴室不仅“挤”进了房客的空间领域,还同时向外扩张。最终房东略占上风,不仅拥有从车库直达卧室的私密小楼梯,还可以自由上下房客们共用的中间楼梯和走道。

    B-1. 共享空间
    B-2. 房东单元
    B-3. 房客单元
    B-4. 透视
    B-5. 模型

    1. 室外院落
    2. 公共楼梯
    3. 起居室
    4. 车库
    5. 私密楼梯
    6. 厨房
    7. 浴室
    8. 卧室
    9. 阅读/观望点
  • 分宅:两个单元;两个在家工作的小公司合伙人,顾客

    楼梯/书架、“空中走廊”既是共享的元素,同时又把房子在纵向一分为二。楼梯的尽头是嵌于两单元入口间的一片玻璃,悬浮在一层会客室内会议桌的正上方。非对称的左右两单元向“空中走廊”各开两窗,一侧对齐,另一侧错开。错开的窗户只有在中轴线上才能同时看到——也许是刚进门的顾客猛一抬头…

    C-1. 公共空间
    C-2. 空中走廊
    C-3. 两单元
    C-4. 透视
    C-5. 模型

    1. 车库
    2. 会客室
    3. 工作室
    4. 楼梯/书架
    5. 两单元入口
    6. 起居室
    7. 厨房
    8. 浴室
    9. 卧室
  • 千分之一宅:一个单元;外国商贸代表,公司职员,流浪汉

    这一单元是摩天大楼内的一片“飞地”,穿越三层楼面,在X、Y、Z向度上层层递变。只有住在里面的外国商贸代表能够完全享用其内部空间;同一大楼内工作的公司职员只在某一层上看到它外壳的一小片段;对于楼外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一单元消失在成百上千、完全重复、毫无个性的玻璃窗背后…

    D-1. 单元内部
    D-2. 单元外部
    D-3. 建筑外部
    D-4. 透视
    D-5. 模型

    1. 起居室
    2. 吹拔
    3. 厨房
    4. 餐厅
    5. 浴室
    6. 卧室
    7. 底层外立面
    8. 中层外立面
    9. 顶层外平面
  • 注释:
    [1] “一一宅”的名字来源于台湾导演杨德昌的电影《一一》。电影透过一个危机中的家庭描述了三代人之间一一对应同时又相互交织的关系。
    [2] 例如:Steven Holl的福冈公寓,妹岛和世的Gifu Kitagata公寓。
    [3] 1999年夏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曾举办“非私宅”(The Un-private House)展览,展出26位当代建筑师的住宅设计。

    [本文发表于《时代建筑》2003/05 (总第73期),“实验与先锋”专辑,p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