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烟雨

建设用地面积:56000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44800平方米
设计团队:刘宏伟 张弘 付海璇
中国苏州

起因
苏州是一个浸润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纵横交错水道赋予古老的苏州城浓郁的乡土风情,它所孕育的苏州园林之精彩超越它们诞生的朝代。毋宁说吴门烟雨项目给了我一个机会,做为一个建筑师具体地思考如何去面对这么完美、厚重的文化遗产。思考的轨迹总是必然地归结到以何种认识观去理解和对待现代性与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宏观的思想主题,无可回避。而这正好是至少百多年来无数中国的哲学思想者、文学艺术者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我想也只能是个人思想的涓流不断地汇集、碰撞、衍生,才能在历史的时间跨度下逐渐拼合成宏大的文化发展图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此浅谈一些个人片段性的设计思考。

现代性与文化传统
在关于当代建筑学的讨论中,现代性和人文性(涵盖历史地理文脉)是两个相当根本的价值原点。而我总觉得人文性虽然相对是包含着宽广的内涵,但是仍然可以归入现代性中。因为现代主义首先是基于其崇尚理性逻辑的思想,具有强大的自我批判和新陈代谢的能力。曾经喧嚣一时的解构和后现代并没有真正动摇现代主义的体系作用,而促进了它的深度发展,当代的建筑设计已经从二十世纪早期革命而刻板的形式教条下解放出来,展现出巨大的丰富和包容。既然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能够容纳和延续欧洲传统,它也能够容纳和延续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仍然应该把现代性做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内在价值和思想工具,以此为基础消化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非常成熟,从整体形制,到构造细节,装饰及色彩精巧细致,博大完整。相反中国当代的建筑普遍性的状况就是设计苍白肤浅,施工粗糙简陋,建筑物的基本建造品质难以企及传统建筑。其实古建和现代建筑在中国割裂甚至对峙的状况是个被臆想强化的矛盾,实质的缺陷是中国在这个时代设计建造的房子不够好,品质低劣、审美庸俗。无论是否在形式上意图仿古的还是现代。实际上通常是远未达到欧美或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质量。
表现出来的困境是比较表象的形式容易模仿,然而模仿的象容易落入传统建筑形式中太仿古,没有出路;模仿的不象有会流于不伦不类,似乎传统建筑的神韵难以用现代的设计去传达。现代性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融汇衔接异常艰巨,清末民国及至五四以来文化先贤就一直苦苦探索,而且成就斐然。后来政治原因导致的文化断代在今天充分表现出来,建筑也不例外。大量房地产项目以文化之名而急功近利地疯狂复制、仿制、粗制滥造的各种所谓风格的设计,然后在加一个或者冠冕堂皇或者不知所云的名字,就完成了文化的传承。既然缺乏结实的肌体,皮毛就难免肤浅了。但是这种状况并不能说明现代性和文化传统是天然的永恒的矛盾。举一个绘画方面的例子,吴昌硕先生不同时期的两幅江南印象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副已经是精简提炼,三两片白墙,屋檐,枯树水塘好像一首绝句描绘出一派江南风情;而晚年的另一幅更加令人惊叹地把具体形式特征极尽压缩,把江南意向提炼到那样抽象的程度,然后仍然能够明白无误的体现中国江南的人文意趣。
回到建筑学上,我认为现代性和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在一些深层理念上有着高度的共通性,所以结合的空间非常广阔。

空间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单体相对独立和简单,而它们的群体构成才演绎出最精彩的空间变化。在空间结构方面传统建筑已经达到非常成熟和精美的造诣,无论在规整严格、秩序强烈的紫禁城,还是灵动流畅、步移景异的苏州园林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清晰的线索。就这一点而言,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异曲同工,甚至相对于西方传统建筑还更加先知先觉。因此在吴门烟雨的构思中,在设计之初就构建整体性的空间关系,实现主次有别、连贯通畅,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脉络。进而依托基本脉络进行视线和行为经验的塑造,自然而然地实现借景、对景等空间关系。

结构和构造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构造高度整合,构造之美成为建筑形式的核心部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中国传统建筑与构造完成度高的现代建筑(相对于西方传统建筑)反而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与那些用混凝土粗略的模仿中式传统形式的建筑貌似神离。所以讲究结构设计讲究构造细节必然是积极的设计方向。这并不意味着地用钢构造或混凝土构造来简单地复制传统的木构造,中国古建的屋顶形式正是基于对木材为主要结构构造之建造方法的体现。应该根据材料性能科学合理地应用,结合关于结构系统,构造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开放性地探索结构之美、构造之美。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吴门烟雨中采用了更简单的曲面单坡屋面,利用钢结构的性能,把构造做得更加简练,使屋面摆脱传统大屋顶的沉重感,悬浮于墙壁之上,轻盈飘逸,以求《醉翁亭记》中翼然临与泉上的意境。

材质、色彩和细节
材料的工艺处理、搭配,构造性以及装饰性的细节的使用在传统古建中丰富细腻。这一点其实在高品质的现代建筑中同样不胜枚举。例如路易斯.康的作品对一砖一石,甚至栏板扶手一丝不苟、精雕细作。
因为是在苏州,对比拙政园和与之毗邻的苏州博物馆特别有启发。不同与拙政园经典的粉墙黛瓦,苏州博物馆采用白墙和深灰色花岗岩墙基,以及深色花岗岩的屋面瓦,定下了更加浓重一些水墨色彩的基调,精致的屋面构造采用的是钢构件空间结构,木色遮阳杆件用在采光的玻璃屋面上,虽然与拙政园的屋顶构造形式有根本的不同,确有着同样的细致。虽然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未必每个人都会认同,但是他展现的是对待传统开放性的态度,贯彻着他深入骨髓的现代性。在苏州博物馆材质应用的启发下,在吴门烟雨的设计中,同样希望不再受限于粉墙黛瓦风格化的制约,院墙采用深色石材,院内为白色墙面,就有了内外层次的进深,坚持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形式把设计深入到窗、栏杆、铺地的肌理、镂空的窗洞等细节。深灰色的墙面带来了视觉上浓墨重彩的色调。

符号的淡化
符号的淡化是必然。传统建筑的装饰性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这在今天未必还存在实际意义。可以通过把建筑材料的处理及构造细节设计得具有形式感与装饰性。在这一点上,深具人文情怀的苏州园林的审美意趣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对比中国其它地域的建筑,没有了描金彩绘,没有了砖雕木刻,苏州的古建筑超脱地显示着朴素优雅、内敛深刻,丝毫不觉寒酸简陋。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之前谈到的几点足够的讲究:空间结构清晰丰富,建筑结构构造精巧,材质色彩搭配协调,细节处理细致。

吴门烟雨项目是带着以上的诸多思考完成的方案设计,权作思想长河的一滴水吧。